-07-:15
义乌商报
蒋健松(中)凯旋归来。通讯员陈建峰摄
“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,把当地医生打造成‘骨干大夫’,造福边疆各族人民,这是我援疆工作的最大心愿。”7月4日,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蒋健松与浙江省第九批援疆的“战友”们圆满完成了援疆任务,载誉归来。
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在医院普外科,蒋健松的勤奋刻苦是出了名的。
从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,他立足临床,勤于实践,很快便能娴熟地利用腹腔镜,独立开展普外科常见的微创手术,年手术量近千例。不仅医术精湛、态度严谨,还能处处为患者着想,一直广受患者好评。
年底,蒋健松接到援疆任务时,孩子刚上幼儿园,对妻儿的不舍、不忍,一度让他犹豫。但后来他还是毅然决定克服家庭困难,接下重担。他说:“作为*和国家培养的一名知识分子,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就应该舍小家、为大家,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!”
年2月下旬,蒋健松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疆人才,带着祖国的使命、组织的重托,满怀义乌人民的深情厚谊,辞妻别子,不远万里,奔向西北边陲———*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,医院展开为期一年半的医疗工作。
温宿,地处祖国最西边,境内雪山林立,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、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。从义乌到温宿,长达公里行程,连接着祖国版图的东西两极。
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*虽然壮美,但是气候干燥,与义乌截然不同,这给了初来乍到的蒋健松一个“下马威”。由于气候原因,他每天早晨都鼻粘膜出血;因为水土不服,他几乎每天都拉肚子。
“到*后,很快瘦了好几斤。”蒋健松说,万里援疆,我们责任重大,没有吃苦的精神,没有不服输的劲头,履行不了援疆重任。
查房、带教、手术、组织疑难病例讨论……从到达温宿的第一天起,他就医院外一科副主任的职责。入乡随俗,以院为家,他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。
蒋健松(左三)医院查房
技术精湛,更显人文关怀
年8月20日,克孜勒镇农民阿吾提·沙吾提医院,当时他用手捂着右上腹,面色苍白,表情痛苦。术前B超显示,这名患者胆囊已萎缩,且长满了结石,失去了正常胆囊“贮存和浓缩胆汁”的功能,如果不做手术,有可能会演变成胆囊癌。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,蒋健松决定为患者行微创手术,切除胆囊。
术中,他发现患者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,胆囊管、胆总管及肝总管解剖关系不清,手术视野狭窄,操作难度很大,稍有不慎,就会造成严重后果,在场医护人员都为蒋健松捏一把冷汗。但蒋健松凭着高超的腹腔镜技术,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,一点一点地分离粘连,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,最后仅用一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手术。
5月3日,温宿少年阿不来拉提·依不拉音木放学回家后突然对妈妈说:“我肚子疼死了!”经检查,小阿不来拉提确诊为“上消化道穿孔”,需立即手术。但传统开腹手术切口达10—15厘米,创伤大,感染率高,愈合慢,容易引起肠粘连,还会留下一条难看的“蜈蚣”状疤痕。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有创伤小、痛苦轻、恢复快、住院时间短、费用低、减少多种并发症等优点,但对主刀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。
患者还年轻,为了不让他留下心理阴影,蒋健松顶着压力和风险,克服各种困难,为他施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。在手术团队紧密配合下,手术顺利完成,手术切口仅为3个0.5—1厘米小孔,几乎无出血。这台手术填补了温宿县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空白。
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
一年半时间里,蒋健松指导完成手术余例,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医院的技术空白。
真正让蒋健松感到骄傲的不是这些,而是“传帮带”。他的徒弟已经能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,并在他指导下能完成简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。
“援疆不能做匆匆过客,我们要勇当援疆干将。”蒋健松说,医院后,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快速适应环境,激发当地医生的工作热情,把医院的先进技术和医院,为援疆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、能满足基层医疗需求的“骨干医生”队伍,蒋健松充分发挥“组团式”医疗援疆优势,主动邀请浙江省医疗专家到温宿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,传输先进理念;通过每周两次查房,每月一次理论授课、一次实践授课,强化徒弟专业知识的学习,同时采取指导院内会诊、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一系列措施,成为打造“骨干医生”的重要推手。
“目前,我培养的两名徒弟已成为外一科第一人才梯队,能胜任普外科常见的腔镜下微创手术,可以放心地接替我的工作。”说起这个,蒋健松颇为自豪。
“蒋主任对我们高标准、严要求。”蒋健松的徒弟穆合塔尔说,可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,每天上班比我们早,下班比我们晚,对新上的项目,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们,一次次地练习与辅导,直至我们学会为止。
一份付出,一份收获!年,蒋医院评为优秀援疆专家。
“援疆一年半,结亲一辈子!”蒋健松说,走到哪里,我都不会忘记病人,不医院的团队和战友!
(原标题《援疆医生蒋健松:为边疆培养优秀医疗人才》,原作者*万峰。编辑楼菲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