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道民国文人张爱玲的读者不少,她的母亲甚少有人知晓
黄逸梵(-),女,出生于年,原名黄素琼,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母亲。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,上世纪20年代出国留洋,学过油画,跟徐悲鸿、蒋碧微等都熟识,沐浴欧风美雨,她是一位新派的女性。年9月,在英国伦敦去世,享年61岁。
知道她的情况还是笔者在英伦的往事记忆
年前,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张家老宅。母亲黄素琼当时24岁,次年诞下儿子张子静。“湖南黄军门的千金,与张御史的少爷,十九岁结婚时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”。这段看似风光的豪门婚姻,并非黄素琼所愿。年,在新文化思潮涌动的时代里,她敢闯风气之先,决然抛下一双幼儿走出婚姻,迈着三寸金莲远赴英伦,成为上个世纪中国最早留洋的先驱女性之一。她曾到瑞士滑雪,在巴黎学过画,也到过东南亚,在马来亚侨校教过书,在印度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翻译,一生精彩。留洋后改名黄逸梵,几经辗转,也曾回国数次。年52岁的她经吉隆坡再次赴英,从此不曾再踏上故土,也未再与子女谋面。
笔者与黄逸梵“结缘”,得缘于年轻时还是“文青”的我出行英伦,闲余时参观走访了黄逸梵生前在伦敦的居处,看到了遗留的展品,黄逸梵的入籍证书、死亡证书、遗嘱。当时,还在伦敦一座古老的墓园,找到张爱玲母亲的“栖身”之处。
▲黄逸梵墓地:骨灰撒在玫瑰花园
黄逸梵曾前后三次赴英,生活了近13年。年入籍英国。晚年孤身租居在伦敦肯辛顿区一座公寓的地下室,地址是11AUpperAddisonGardens,Kensington,LondonWAL。旧时伦敦的地下室,是大家庭佣人的卧室或杂物储存间。在当时没有暖气的时代,冬天很是阴冷潮湿。住处街道一侧,有个存在了多年的红色邮筒。黄逸梵写给远在马来亚的闺蜜邢广生及在美国的女儿张爱玲的信件,概皆由此寄出。为生计故,这位昔日的名门千金一度下厂做制皮包女工。年7月,黄逸梵被诊断出卵巢癌晚期。病重期间,幸得Mrs.MargaretBarton、Mrs.Taylor等英国友人悉心照顾。
黄逸▲梵晚年在伦敦的地下室,棕色木门是入口
档案显示黄逸医院(StLukesHospital)过世。笔者搜查资料,当时医院,其中一所曾是疯人院,后改为收留平民癌医院,但距离帕丁顿有11英里。另一所则专门为教会神职人员及家属提供临终护理,也对不上号。后来我请教了当地文学爱好者,才确定黄逸梵居住的应该是摄政公园附近医院(StLukesHouse)。这是一医院,免费提供温馨的临终护理。无亲无故的黄逸梵,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三十几天,于年10月11日有尊严地离世。
病重时黄逸梵曾致信女儿望到英相见。可惜彼时初到美国的张爱玲,有不得已的苦衷而未能前来。最新出版的张爱玲书信集《纸短情长》中,笔者终于窥见张爱玲对母亲的温情:“一向心绪不宁,也是因为我母亲来信说患癌症入院开刀,不幸开刀失败……”并提到“那女巫作家在三个月前就曾经预言这一切,灵验得可怕”。也就是说年7月初时张爱玲就知道了母亲将遭的劫数,那时大洋彼岸的黄逸梵也正约刚入院不久,而此后张爱玲一直心神不定,何尝不是母女连心?年8月,张爱玲收到母亲病重的来信,随后便着手用英文创作《易经》,年又开始用中文写《小团圆》,都是有关母亲黄逸梵的故事。张爱玲用其余生的几十年,以自己的方式,在文字里与母亲一次次重逢与告别。
黄逸梵生前曾靠借贷度日,她在遗嘱中交代用五件古董抵债:一个白釉大瓷瓶、一大两小雕花盒子、一个中式柜子;家居物件归朋友LouisaLilianEngel,余下财物皆归于女儿赖雅爱玲(张爱玲嫁给德国作家后从夫的名字),估价去税后净值余英镑,相当于如今的1万8千英镑。
住在东萨克斯的CeciliaHodgkinson,受托料理黄逸梵的后事。黄逸梵去世四天后,在西伦敦火葬场火化。出席葬礼的,只有何容芬和Cecilia两位友人。
黄逸梵的墓地一直不为人熟知。我到当地询问一些友人,才知晓她最终栖身在伦敦肯萨尔绿色公墓。该公墓建于年,约有25万逝者在此安息。我抱着一束白玫瑰来到墓园办公室寻求指引。工作人员在电脑系统查找许久,告知并无相关记录,让我心里顿时冰凉。幸亏有位资深员工仔细看了我提供的火化信息,说应该在西南角的纪念花园,但这么多年过去了,是否能找到就要看运气了。
或许是黄逸梵之灵在冥冥之中引领,我竟然在千人万人的墓园深处找到了她。那是一面清冷的墙,密密麻麻排列着许多逝者的名字。黄逸梵就在其中。一块小小的朴素砖面,上面简简单单地刻着:InlovingmemoryofYvonneWhang,Died11thOctober。墙面“冷而粗糙,是死的颜色”,让人想起浅水湾那堵地老天荒的墙。黄逸梵的骨灰就撒在这开满玫瑰的纪念花园。即使逝去,她也还是那个不受拘束的自由精灵。
根据有限的资料,我们依稀能拼凑出张爱玲母亲的形象:出生名门,优雅美貌,热爱挑战,充满好奇,富有才情。黄逸梵为自己定位的身份是画家。她曾在上海学画,擅长雕塑;后于年至年赴法学画,是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学会的会员。年她曾在吉隆坡坤成女中教手工。如今住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忘年闺蜜邢广生,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黄逸梵设计的梳妆台和旗袍,构思精巧独特。
五四运动倡导自由与个性解放,当时大多数中国女性,且不论底层,连有些身份教养的,也大都习惯性地在男性本位的传统思想下毫无自我意识地生存。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,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有觉悟、有条件、有勇气出走的是极少数。个性自由的前提,首先是思想独立,其次是经济独立。这两者像一个魔咒,在年后的今天,依然同样煎熬着无数当代女性。黄逸梵对自我的执着追寻,让她有超越时代的先锋意识。而陪嫁的古董和财产,让她幸运地有了行动的自由,使她在年前就大胆地走出了婚姻,也悲怆地挣脱了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对母职的道德束缚。
虽无力违抗家族安排的婚事,亲生父母早逝的黄逸梵,一身孤勇无所顾忌,不屑所谓的身份名誉,爱上南京一个年轻外交官,并果断请了洋人律师办了离婚,在上个世纪20年代,这“跟家里出了科学家一样现代化”。但对方为了仕途娶了个年轻的女大学生。此后,黄逸梵有过好几任外国男友,虽皆无果,生活却并不随便。她一生追寻爱情,只是再未步入婚姻。
放弃为人母的日常陪伴,是黄逸梵出走的第二部分。可贵的是,她非常坚定地
张爱玲的名气没有因为她离开人间而降低,她的文字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句子,她说:“成名要趁早啊,来得太晚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。”相信张爱玲一生最快乐最痛快的日子是年和年,那是她创作的高峰期,多产而佳作连连,就像她形容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是现代小说一样,她即使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,现在看起来亦是非常当代。《红楼梦》有红学,张爱玲也有张学。她在23岁已经大大享受到成名的快乐了。
张爱玲是在成名初期认识的胡兰成,在胡兰成眼里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,他说看她的文章只觉得她什么都晓得,其实她却世事经历得很少,但是那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,好像“花来衫里,影落池中”。你看要不要命。一个作家能够得到如此懂得她的知音,怎么都值了。他们精神上吃得饱饱的,胃口倒无所谓。据胡兰成最亲密的侄女胡青云的口述回忆录《往事历历》中描绘“他们家里只有两个碗,一个大碗一个小碗,大碗是胡兰成用,小碗是张爱玲用,小菜只有一只罐头,油焖笋。从厨房里开好拿出来,也没倒出来,直接吃,别的菜一点也没有。”
张爱玲的文字像是会发光似的,每颗字都是一颗钻石,闪闪发亮的串成好句子就像一条钻石项链,让你忍不住一看再看,有时会默念几遍。她笔下的人物都像是活着的,让你爱、恨、情、仇跟着她转。《小团圆》里九莉爱邵之雍我跟着爱,九莉后来鄙夷邵之雍那句“亦是好的”,让我本来觉得心动的话霎那间也可笑起来。她痛苦的感觉,“五中如沸,混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”,我心绞痛,因为她把那痛彻心肺的感受通过笔尖真实的呈现在你心上。她那特有的张氏幽默,看得真过瘾。在散文《私语》里,她形容她从被关了半年的父亲大宅里逃出,“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。”紧要关头叫了黄包车竟然还要讲价,并且高兴着没忘了怎样还价。在《第二炉香》那21岁的英国女孩愫细,纯洁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,她和40岁大学教授的新婚之夜,穿着睡衣蹬着拖鞋狂奔地逃出夫家,拖鞋比人去得快,人赶上了鞋,给鞋子一绊。这样生动的电影画面随处可见,让你难以忘怀。
张爱玲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法
年,她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里,在生命的最后岁月,晚景堪怜,死后数天才被发现。传奇的死法,也让更多人追溯她谜样的历史。有关她的爱情、婚姻、出身与家庭背景的研究,成为“显学”,成为文青最爱追读的“八卦”。
在近代文坛史上,她的名字曾堙灭其中。一度认为她是“汉奸”胡兰成的前妻,也曾生活在“敌伪沦陷区”。但自八九十年代开始,她成为文青的灵感源泉。也许因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写的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,捧张爱玲而始吧,让过去不少人视为言情流行小说家的张爱玲,登上了文学的殿堂,红极一时,逐渐在神州大地发挥影响力。
影视作品也是重要推手。年,三毛编剧、严浩导演、林青霞、秦汉演出的《滚滚红尘》,就是影射张爱玲与胡兰成缘份,重现汪精卫时期时代氛围,也让年轻观众感受抗战与内战逃亡的狂潮,在人海中蓦然回首却又找不到至爱的悲情。罗大佑的音乐,荡气回肠,成为家喻户晓的旋律,进而是卡拉OK的流行曲子。这也使得张爱玲的生命史和她的作品,形成了奇异的互动。读者在看她的小说,也在猜想哪一段情节与她的经历息息相关。
到了年间,李安导演的《色戒》,将张爱玲一部只有28页的小说改编成一部人性大片。汤唯饰演的美丽大学生,牺牲自己的肉体与灵魂,一步一步走向危险的道路,让那位大汉奸、特务头子动了情,让他在审讯抗日志士的血腥场景中,还想到她的倩影,闻到她的气味,但他的情也勾起了她的情,使她在刺杀他的最后关头功亏一篑。
张爱玲的作品与历史,成为影视卖座的题材。这都因为她的凄美文字与凄美身世的结合,让读者与观众都找到一个全新的美学维度。读张爱玲的文字,就会联想她的身世;研究她的身世,就会走进她的文字的迷宫。这也是文学史的另一种读法,人如其文,还是文如其人,两者之间就有了一种辩证的关系。
研读张爱玲的身世,往往被她的“薄幸”的前夫胡兰成所迷惑。他那艳丽的文字,和《滚滚红尘》的英俊男主角秦汉的形象,似乎前后呼应。
但“张学”永远拥有停不了的“张”力。在张爱玲冥诞过百岁之际,她的母亲黄逸梵不为人知的历史,也慢慢浮出水面。黄逸梵是一位非常前卫的女性,敢于闯荡天涯,活出自己的命运,也把自己传奇的基因,遗传给张爱玲。
因而这是一个“连环套”。她们母女二人都是在“滚滚红尘”中历尽沧桑,但最后都洗净铅华,期盼生命的“小团圆”。尽管事与愿违,她们都是大时代的勇敢女性,敢爱敢恨,就像黑夜中飞越的流星,让灿烂的刹那成为永恒。
张爱玲的作品与历史,成为影视卖座的题材。这都因为她的凄美文字与凄美身世的结合,让读者与观众都找到一个全新的美学维度。
《如梦令忆张爱玲》
眉目轻扬浮世,花语无人相似。一人一世纪,半生尘缘难系。归矣,归矣,会有月明相倚。
喜欢更多文章,请关心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