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
大部分的电影,我很少会看第二遍。总觉得电影不如书籍值得人反复咀嚼、细细品味。但有一部电影,我总是时不时的想起。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者夜深人静的夜晚一个人将它从头看到尾。它就是曾经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《小鞋子》。
《小鞋子》是一部伊朗电影。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。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家境贫寒的男孩Ali不小心将妹妹Zahra唯一的一双鞋子弄丢。为了不让父母责罚,Ali恳求妹妹保守秘密,而后决定两个人替换着穿Ali的鞋子上学。
本来父亲进城打工挣到的钱可以给妹妹买来一双新鞋子,可回来途中父亲意外受伤,导致买鞋梦破。后来Ali得知市里面将举办的长跑比赛,季军可以获得一双运动鞋,Ali希望通过比赛得到鞋子送给妹妹。错过报名日期的Ali苦苦哀求老师让其参加比赛。最终Ali用实力打动了老师得以参加比赛。比赛中,Ali一直将获得季军的信念牢记心头,最终意外地得到了第一名,失望又伤心地捧起了冠军的奖杯。
伊朗在我们的印象中,是一个贫穷又落后的国家。石油资源的丰富,让它总是被大国所觊觎、被战乱所困扰。很难想象,曾经建立了波斯帝国的伊朗,是文明古国,煊赫一时。只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逐渐衰落。
在《小鞋子》里面,镜头下的伊朗的确没有高楼大厦、也并不五光十色。可我们又明明从电影里看到了缤纷绚烂、迷人可爱。特别是电影中的男孩女孩们,都有着大大的眼睛、长长的睫毛。每当他们无辜又天真地望着你,我们总能感到心底柔软起来、温暖了起来。
导演没有苦大仇深地去揭露社会黑暗面、伊朗底层人民的苦难等等沉重而严肃的话题。似乎也不屑于通过影片去传达一些所谓的挣扎、残酷、不公平等社会思想。太多的电影喜欢拔高主旨、升华主题、以小见大、直指现实等,《小鞋子》的导演将所有这些拒之门外。他不像是一个成年人,更像是一个孩童,纯真又平静地讲述着这个属于孩子的故事。
贫困却善良虔诚的Ali一家
电影一开始,导演将镜头给了一双粗糙、黝黑、指甲缝里布满黑色污迹的手。这双手娴熟地修补着一只带蝴蝶结的已经残破不堪的褪色的小鞋子。这双破旧的如今在垃圾堆都难寻觅的鞋子就是Ali的妹妹Zahra唯一的步行工具。
Ali家的穷苦或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可思议,一家五口人住在只有一间房的出租屋内。妹妹Zahra自己还是个小孩,却已承担起做家务、照顾刚刚出世的妹妹的责任。回家后不停唠叨抱怨的父亲一边为清真寺砸糖块,一边责怪一直在外奔跑帮妹妹找鞋子的Ali没有帮母亲分担家务导致母亲受伤时,Ali委屈又自责地流下眼泪。
“我的儿子,你都九岁了,只知道吃和睡”。父亲说出的这句话,曾经让我震惊。九岁,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,Ali却已肩挑家务琐事,成熟懂事的像个大人。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”,这句看似平淡的话,内里蕴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。看看我们周围,大多是“捧在手里怕碎了,含在嘴里怕化”的被全家宠爱的孩子。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可以放肆大胆地无理取闹。
虽然父亲严厉凶狠,可话语中也藏着善良与虔诚。他责怪妻子不该干重活累活,语气里满是心疼;Zahra为他端来茶水,他夸奖女儿的茶水泡得是最好的;Zahra让父亲直接拿清真寺的糖果放茶水里,父亲却说:这糖果不属于我们,不能拿。
父亲在清真寺帮忙,听到寺庙里的诵经声会声泪俱下。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一个大男人,竟会失态至如此境地。有人觉得是父亲想起了家庭的困苦而伤心。我却觉得,父亲只是单纯地因虔诚而落泪。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,他拒绝谋取私利、尽心尽力为寺庙做善事。
现代社会,我们见多了以权谋私、看惯了人心不古。那些嘴上说着“阿弥陀佛”的人,背地里尽做些腌臜龌龊的事。可Ali的父亲却心口合一,对自己的信仰极尽忠诚。我们常说人要有信仰,这信仰不仅仅指的是宗教,还是做人的底线,是横亘在心中的那“一把尺”。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的原则与操守。
家庭并不宽裕,但母亲每每煮了一锅汤,还是让Ali端一盆送给了邻居——妻子生病卧床的一对老夫妻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正是父母的正直善良,影响了Ali和Zahra。
贫困让他们早早懂事,却并未让他们失去可爱纯真。他们一边刷着两人唯一的鞋,一边用肥皂泡沫吹出大大小小的泡泡。阳光下,院子里充满五光十色的泡泡,Ali与Zahra笑得开心而纯粹。他们没有精美的玩具、没有宽阔的游乐园,甚至连在空地踢足球——Ali唯一的游戏,也因为兄妹只有一双鞋而被Ali忍痛放弃。
但儿童总有发现美的眼睛、创造美的想法。他们吹起的透明肥皂泡,是世间最易得也最美好的东西——阳光和空气。童年的我们,不也做过这样的事吗?这是属于儿童的欢乐与幸福。只是成长,让我们早已遗忘了而已。
孩童的世界,充满真善美
妹妹Zahra无意间在学校发现有个小女孩穿着自己丢失的鞋子。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Ali。两人决定跟踪小女孩,要回鞋子。当他们到达小女孩家门前,发现她爸爸是个走街串巷卖杂货的盲人时,不敢再往前迈一步了。兄妹两人对视着,流露出无奈又伤心的神情。最终落寞地走回家。
每次看到这个场景,我都会泪目。Ali和妹妹是如此需要这双鞋子。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?我想,是善良。即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“性本恶”,但看到Ali和妹妹,我们还是会想到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他们同情这个小女孩,不忍心要回鞋子。小女孩一家过得似乎并不比他们好,她或许更需要这双鞋子。
成年人的世界,推崇“丛林法则”,号召竞争、宣扬争夺。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、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,我们可以三十六计,甚至不择手段。但在Ali和妹妹的世界,他们看到的是弱小可怜,想到的是给予奉献。鞋子的归属问题在他们脑中已烟消云散。当Ali与妹妹走回家,他们背影是那么弱小。可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他们的强大。因为给予比夺取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Zahra无意丢落了哥哥Ali送她的笔。笔被穿了妹妹鞋子的小女孩捡到。小女孩看着崭新漂亮的笔,眼里是藏不住的喜爱。看电影的时候,我以为她会偷偷据为己有。没想到第二天小女孩把笔还给了Zahra。
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去考量小孩,以为他们自私自利。殊不知,自私自利的其实是我们。小女孩喜爱这支笔,她拿着这支笔在作业本上写字的时候,都有喜爱挂在眼角眉梢。但她又懂得,拾金不昧才是最重要的。当她把笔还给Zahra时,我只觉得脸红。
Ali跟父亲去城市找活干。在富人区里,Ali结识了一个小男孩。小男孩希望Ali能陪他玩耍。Ali的父亲也因此得到了工作。Ali与小男孩玩得很开心,父亲也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。Ali和小男孩,穷人与富人,可他们却并没有成人世界的阶级观念,也没有歧视、仇恨等心态。富人家的小男孩是孤独寂寞的,他喜欢Ali,喜欢跟他游戏。
Ali离开的时候,小男孩在摇椅上睡着,Ali轻轻地捡起他掉落的布偶,微笑着离开。Ali与小男孩萍水相逢,今后或许也不会再有交集。可若干年后,待他们长大,会不会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他们一起游戏玩耍的时光?我们不得而知,我们只知道,即便身份地位悬殊,但这一刻,他们是平等的,是没有阻碍的,连接他们的仅仅是纯粹又干净的友谊。
那些奔跑过的路,都洒满了爱的汗水
Ali和Zahra替换着穿鞋子上学的那段时间,妹妹想着哥哥还在等她,会提前交卷、心急如焚地等待下课,好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等待着的哥哥面前。Ali快速穿鞋,同样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。正是在这样的“锻炼”中,Ali练就了奔跑速度。
比赛过程中,Ali的脑海中反复出现的是妹妹的声音。妹妹对他弄丢鞋子的责怪、妹妹抱怨他的鞋子脏、还有自己对妹妹的承诺——拿到季军。导演用长镜头来表现Ali的奔跑。悠扬的背景音乐中,Ali的喘息声被放大。我们似乎从这喘息声中能听到Ali对于妹妹的一字一句。
又脏又破的鞋子在参赛人员中显得那么寒碜、扎眼。当他满头大汗第一个跑到终点得到冠军时,他失落至极。面对新闻记者的镜头,Ali流下了伤心的泪水。回到家中,他没有勇气面对妹妹,脱下已经磨出大洞的鞋子,把满是伤痕和水泡的双脚放入家门前的水塘。与此同时,父亲早已买好新鞋,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来。
影片最后,水塘里的小鱼都游过来,亲吻着Ali的小脚,为他疗伤。轻快又温馨的音乐响起。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父亲回家之后的事,也没告诉我们妹妹拿到新鞋后会是怎样的反应。因为结局,作为观众的我们了然于心。
我很难去定义《小鞋子》到底是属于成人电影还是儿童电影。虽然讲述的是孩子的故事,但作为成人的我看电影的时候一次次受到心灵震撼、灵魂拷问。曾经,我们也是如Ali和Zahra一样的孩子——善良、可爱、纯真。是什么时候起,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——麻木、冷漠、多虑。
我们被父母、老师、学校、社会一步步推向成年人的世界,迫使我们去接受“弱肉强食、不进则退”。Ali只想得季军,可所有人都恭喜他得了冠军。是啊,冠军多好,高高在上,受人瞩目。冠军意味着你打败了所有人。只是没有人问过Ali喜不喜欢冠军。成长很痛,也必定会伴随着放弃、改变。但我希望,在成长的过程中,能多问问孩子、能多去尊重孩子。让他们的纯真尽可能保留下来。日后面对残酷的社会,他们依然可以尊崇内心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