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宝爸、宝妈、宝宝们好,我是小儿外科医生贾晋荣:
咱们接着说中国小儿外科的历史:
上回说到,虽然我国中医历史悠久,著作丰富,但是小儿外科方面疾病及治疗的记载,却比较稀少。这次,咱们就说说古代典籍中小儿外科方面的内容:
公元前的秦汉时代,史书中既有记载:阉人(也就是宦官)“七岁净身”。净身主要指的是睾丸切除为主的“手术”(其实还包括“去势”手术方面的操作)。实质是封建时代皇权对人性的摧残,可说是一种相当残忍的制度。不过就事论事,如果没有一整套熟练、严谨的操作技术,是断难保证“净身”的成活率的。
刘洵的经典扮相古埃及、希腊、罗马、土耳其,乃至整个亚洲都有类似“太监”制度,但唯有中国最根深蒂固,甚至催生出“刀子匠”这一专门“制造太监”的专业人员。
刀子匠腹股沟疝是儿童常见疾病,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即描述了“肠積”(也就是腹股沟疝的病征)并记载了疝的修补术。
马王堆汉墓《五十二病方》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(巢元方著)中就有关于脐炎的描述,阐述了脐炎发生的原因和并发破伤风的可能。同时还有关于小儿膀胱结石的描述——“小儿石淋者,淋而出石也。其状,小便时茎中痛,尿布嫩速出,此时自痛,膀胱里急,砂石从小便道出。省着睡到塞痛,令人闷绝。”与现代关于膀胱结石的描述已经非常接近了。
中医经典晋书85卷《魏咏之传》记载对患有“兔唇”(也就是现在所说的“唇裂”)魏咏之“割而补之”,卒获痊愈,且之后成为一方大员,留名史册(能够单列一传,可见其成就。)
权威史书中的记载宋代著名的儿科学家钱乙,著有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除了小儿内科的疾病之外,也有不少小儿外科疾病——如丹瘤(也就是“丹*”,网状淋巴管瘤)、嗓口(噤口,也即痢疾患儿食欲欠佳,不思饮食的症状)、脐风(新生儿脐炎导致的破伤风)等。
小儿药证直诀宋代的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中,对“并指”、“缺唇”、“侏儒”、“肢废”等都有阐述,记载“儿生下缺唇,亦能弥逢,然不能掩其痕”(描述精当啊,宋代既有此认识,当为我先辈点赞!)
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元代儿科学家曾世荣所著《活幼心书》中载:“小儿瘰疬多生于耳后颈项两旁。初发只一枚,次必连生,大小十数,缠绕项下,累累如贯珠。逐个先肿,作脓穿破。轻者可愈,重者难除。疮穴流脓,终岁不干,谓之瘘管。”(瘰疬的发音为“萝莉”,又称“老鼠疮”,实质为颈部淋巴结结核)
活幼心书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著有《外科准绳》中,也述及许多小儿外科疾病,还有对肠套叠的描述——“儿生五月至七岁,有结癖在腹,成块如梅核大,来去或似卵大,常叫痛者,左胁下名痃气,右胁下名癖气,如面黑目直视,泻黑血,口鼻手足冷,不进食者死。”
外科准绳公元16世纪,明代医生薛己就提出:“小儿生下时,欲断脐带,必以薪艾为拈,香油浸湿,熏烧脐带至焦方断。其束带需用软帛厚棉裹束,日间视之,勿令尿湿,以防脐风”——认识到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与断脐不洁的关系,并提出了预防的方法。
明代孙志宏著《简明医彀》中有肛门闭锁手术的记载:“罕有儿初生无谷道大便不能者,旬日后必不救。须用细刀割穿,要对孔亲切。开通后用绵帛卷如小指,以香油浸透插入,使不再合,傍用生肌散敷之自愈。”
简明医彀多部中医文献中,虽有关于小儿外科的记载,但却零散而不成体系。且中医秉承儒学中“命授于天,不能更改;身受于父母,不可毁伤”,故医学解剖、手术均成禁止之列。且儒医观点“上医治未病、中医治已病、下医治深病”,不得以才考虑切割治疗。
儒医(内科)多为高级知识分子,医院,常留有著作;
外科医生则属于技艺(也就是“手艺人”),分布在*队与民间,分为“伤医”与“疡医”。且多为文盲,治病主要凭经验,缺乏文字记载,医术也均为师徒见口头传授。(佛曰: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……)
不立文字……以上,可认为是我国古代小儿外科的“萌芽”
俺的小Log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