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泌尿科医生展出30年间取出的结石,原来大多数石头是“吃”出来的
说起结石,你可能会想到胆结石、肾结石、尿结石……众多的结石分类中,泌尿结石占据了一席之地,不仅种类多,而且位置危险。
近日,医院泌尿科设立了“结石标本馆”,以此让人们对结石引起警惕。
《生命时报》邀请权威专家,告诉你泌尿结石是怎么形成的,并教你几步防住“疯长”的石头。
泌尿结石是怎么形成的
5月28日,医院在泌尿外科住院部前专门设立了“结石标本馆”,展示30年间从上万名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体内取得的结石,以此方式提醒市民警惕泌尿结石。
泌尿结石(简称尿石症)包括肾结石、输尿管结石、膀胱结石、尿道结石,最常见的是肾结石与输尿管结石。大都因尿液中的物质在各种因素影响下,沉积、析出而形成。
结石起初像一颗尘土一样不起眼,但在成长路上,团结了一大波叫“晶体物质”的铁杆粉丝,从一粒尘土成长为一粒石头。
在结石壮大的过程中,高脂高蛋白饮食、高尿钙血症、甲状腺旁腺亢进、代谢性酸中*等都为结石的成长出了不少力。
除了主人体位变化会导致结石被动发生位移、对肾脏造成刺激、摩擦,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外,结石也会引起肾绞痛。同时,一些堵在输尿管里兴风作浪的结石,会让尿液排不出去,导致患者感染,引起发热和寒颤;还会损害肾脏功能,可能导致肾萎缩、肾脏切除。
尿路结石的主要症状有血尿和腰腹疼痛,多为突发的腰、腹部疼痛或排尿疼痛,疼痛剧烈如刀绞,发作时疼痛剧烈,缓解后如常人一般。血尿多在镜下可见,肉眼不可见,很多患者疼痛缓解后疏于就医,结果结石越长越大,甚至引起血尿、肾积水,严重者导致肾功能衰竭。
夏天,尿结石的高发季
患上尿路结石后,会出现尿急、尿频、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,疼痛剧烈。除此之外,这种病的复发率还很高,尤其是炎热的夏天,人们更容易中招。以下是尿路结石复发的几大原因:
生活环境
气候炎热,人们易出汗,尿液浓缩就容易发生结石。
爱出汗但喝水少
这样会使尿酸结晶和胶体沉积在一起,可逐渐扩大聚集成结石。为了保健,有些人会选择自行补充钙剂,但过度摄入可能会使血液中钙浓度升高,进而导致结石形成。
憋尿
憋尿可能会使膀胱内的细菌大量繁殖,进而引起膀胱炎,若治疗不及时,细菌还会沿输尿管上行,引起输尿管炎和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,进而有可能诱发尿路结石。如不改善这些习惯和问题,尿路结石仍会复发。
先天因素
有家族性高尿钙或钙代谢异常者更易形成结石。有些人先天输尿管狭窄,造成尿路梗阻,尿液滞留,因而导致结石形成;而结石也会使输尿管受到刺激引发炎症,进而让输尿管变得更狭窄。
长期卧床者活动减少
容易导致骨骼中的钙脱落,它们被血液吸收引起血钙含量增高,进而造成尿钙增多,形成结石。
若尿路结石大于0.6厘米就需要接受碎石手术,建议患者首先一定要明确病因,在术后进行结石成分分析,找出结石形成的原因,据此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;如果发病原因是先天因素更要注意定期复查,一般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。
两步防住泌尿结石
大鱼大肉、久坐、不爱喝水……饮食结构、生活习惯的改变,让肾结石的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。符合以下条件的人,更容易被肾结石“青睐”:
步入中年的男士;
亲属中有肾结石者;
长期服用维生素C、氨苯蝶啶、茚地那韦的患者;
从事高温作业的工种,如炼钢、锻造工人;
患有合并反复尿路感染、泌尿系统畸形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。
概括来说,预防肾结石主要改变饮食习惯,具体原则有以下2点:
多喝水
每天饮用7~8杯清水(1.5~1.7升),基本可保证产生2升以上尿液。足够的尿液可减少溶质结晶析出成为结石,就像未化开的糖水中加入更多水便可溶解杯底的蔗糖。
需要注意的是,喝水不等于喝含糖饮料。研究证实,奶茶等含糖饮料会增加肾脏结石的风险。
调整饮食
首先要指出,含钙膳食并不会增加肾结石的患病风险。所以不少人减少牛奶、海带、豆制品等含钙食品的摄入是错误的。食物中的钙在肠道中会结合容易引起肾结石的草酸根,从而减少尿液中草酸根的浓度,不会增加结石风险。相反,在我国膳食结构普遍少钙的情况下,增加牛奶摄入对身体有益。
其次,对于没有肾结石的普通人,按照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,合理搭配膳食、均衡营养;对于已出现肾结石的患者应限制食盐(每日小于5克)和过量蛋白质的摄入,增加粗粮及水果摄入量。
同时,根据结石的成分和尿液的化验结果,减少富含相应成分的食物摄入,例如有草酸钙结石的病人,应当少吃富含草酸的菠菜、芹菜等;有尿酸结石的病人,应少摄入嘌呤含量高的老火汤、海鲜等。
受访专家首都医院肾内科主任贾强
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彭晖
首都医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乔鹏
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邱明星
[来源:生命时报编辑:可可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