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总管结石症状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疑难病例讨论之现场解惑 [复制链接]

1#

时间:-03-:00am

地点:医院脾胃病科病房示教室

参加人员:医院消化内科刘新光教授、医院脾胃病科全体医师、医学生。

主持:魏玮主任医师

取西医诊断之特长

主管大夫汇报病例:患者任某,男性,68岁,主因“间断恶心呕吐5个月加重2天”入院。患者入院症见间断恶心,呕吐,呕吐物为咖啡渣样物质,偶呈喷射状,呕吐物内无鲜血,无发热,言语不利,嗜睡状态,大便3天未排,小便量少。既往:患者年7月曾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、急性胆囊炎、胆总管结石,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。脑梗塞9年,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。2型糖尿病4年余。双眼白内障、青光眼10余年,失明10余年。吸烟20年,平均每日20余支,饮酒20余年,每日白酒半斤,已戒烟戒酒。

查体:T:36.6℃,P:次/分,Bp:/60mmHg,R:20次/分。舌红少苔,脉数。查体欠合作,神志欠清,精神弱,对答不切题,嗜睡状态,双眼失明。浅表淋巴结无肿大。双肺呼吸音粗,未闻及干湿啰音,心音正常,心率次/分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杂音。腹部膨隆,触诊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,无肌紧张,肝脾触诊不满意,肝区及脾区叩诊(—),双肾区叩痛(一),墨菲氏征(一),麦氏点压痛(一),移动性浊音阳性。肠鸣音弱。双下肢水肿。神经系统查体,颅神经查体不能配合,右侧肢体肌张力高,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,四肢肌力查体无法配合。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,左侧巴氏征阴性,双侧布氏征、克氏征阴性。

入院后辅助检查:全血细胞分析:WBC31.85*10^9/L,PCT0.07%,PLT80*10^9/L,HCT34.1%,LYM%2.24%,NEUT%95.44%,LYM#0.69*10^9/L,NEUT#30.4*10^9/L。生化:BMG7.1mg/L,Nammol/L,UA.5umol/L,BUN27mmol/L,Cl90mmol/L,CRE.4umol/L。凝血四项:APTT44.1秒,PT15.3秒,PTA60%。快速血气分析:PO.5mmHg,A-aDpOmmHg。入院第三天血常规:PLT46*10^9/L,PCT0.04%,HGB88g/L,RBC3.11*10^12/L,WBC19.36*10^9/L,NEUT%95.34%,LYM#0.74*10^9/L,NEUT#18.46*10^9/L。生化:BMG7mg/L,TP48.1g/L,TBil26.42umol/L,DBil22.39umol/L,TBA15.4umol/L,ALP.9U/L,ALB22g/L,Nammol/L,UAumol/L,BUN27.72mmol/L,CREumol/L。头颅平扫示腔梗(较陈旧)、脑软化灶、老年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。腹部CT示肝硬化、腹水。腹腔穿刺为血性渗出液。胸片提示右肺感染。尿常规+尿沉渣:WBC(UF).1/ul,BACT.4/ul。头颅MRI示颅内多发缺血灶及陈旧腔梗。便常规、呕吐物潜血阳性。经抗感染、抑酸、止血、营养支持、纠正低蛋白血症、纠正血小板减少及电解质紊乱等,患者神志逐渐转清,可简单应答,白细胞逐渐、肾功逐渐改善,但患者血性腹水原因尚不明,腹水标本送检提示为血性渗出液,腹水CA19-.6u/ml,腹水T-SPOT抗原A(+)B(-)。患者入院第六天,查胃镜示食管炎、全胃急性炎。未见活动出血,停注射用奥美拉唑钠,取胃管,嘱家属可予少量流食。患者夜间即出现浅昏迷状态,压眼眶无反应。吸痰吸出白色粘稠物约ml后,意识恢复。急查血常规:PLT80*10^9/L,PCT0.09%,HGBg/L,WBC34.65*10^9/L,HCT30.9%,LYM%3.2%,NEUT%91.7%,NEUT#31.75*10^9/L。血AMYu/l。肝功全项:BUN18.23mmol/L,CRE.2umol/L,ASTu/l,ALT49u/l,CK22u/l,CHEu/l。血氨50umol/l。快速血气分析:HCO.8mmol/L,A-aDO.4mmhg。胰腺CT示:胰腺炎、胆总管结石、腹水。患者胰腺炎诊断明确,予生长抑素、抑酸、补液等治疗。

病例疑点:

1.患者血象高(WBC31.85*10^9/L),但始终无发热表现的原因?

2.大量血性腹水的原因?

3.患者浅昏迷的原因?血尿淀粉酶开始正常后突然急剧升高的原因?

张晓红主任医师病情分析:患者老年男性,既往脑梗塞、糖尿病,多系统受累状态。目前抗炎治疗感染,血象下降、病情好转,纠正电解质紊乱后意识逐渐转清。血淀粉酶升高,结合胰腺CT结果及既往胆结石病史,目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明确,肝硬化、腹水诊断明确,但血性腹水原因不明,考虑腹水增速较快,不能除外原发性腹膜炎、癌性腹水、胰源性腹水、结核性腹水可能。

刘新光教授指导意见:

白细胞高:首先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,靶器官众多,可导致多系统损害,但白细胞升高一般伴随发热,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。该患者体温无明显升高,暂不考虑。再者考虑感染中*性休克,患者存在白细胞升高、严重核左移。最常见感染病因为肺部感染、肠道感染(传染中*性痢疾)、泌尿系感染。但查体肺内闻及少量湿性啰音,且患者无明显咳痰症状,血气未见明显异常。是否存在待商榷。

血性腹水:首先应除外肿瘤、结核。肿瘤一般以单系统器官损害为主,现多系统器官均出现问题,且病情进展迅速,暂不考虑。结核多为慢性病程,一般不会发展如此迅速。如何看待T-SPOT检验?其阳性价值要远小于阴性价值,若结果显示阴性则基本可排除结核可能,但若是阳性结果则不一定能确诊结核感染。

昏迷:首先考虑肝昏迷,肝硬化以门脉高压、脾功亢进为主要表现。其中门脉高压具体表现为:一是脾大、白细胞低、血小板低,二是侧支循环的建立。血象不支持脾大诊断,而查体及腹部CT不支持侧支循环建立、开放。此外,肝性脑病一定要有明确诱因。目前暂不考虑。那么要考虑重症急性胰腺炎,一方面是胰腺局部的改变,如胰腺形态、结构、脓肿、(假性)囊肿的形成,另一方面考虑患者既往胆结石、胆源性胰腺的病史及梗阻性*疸的存在。该诊断可解释多脏器损害、低钙血症、腹水、白细胞升高(内*素)等病情。而该病淀粉酶不一定升高,需结合其他指标诊断,如持续存在的低钙血症。

中医诊断:神昏闭证痰浊内闭;呕吐胃阴不足。

西医诊断:急性胆源性胰腺炎(重症)、急性胆管炎(重症)、胆总管结石、肝功能不全、肝硬化(失代偿期)、胆汁淤积性肝硬化?低蛋白血症、腹水、贫血、食管炎、急性全胃炎、陈旧性脑梗塞、脑血管后遗症、右肺感染、泌尿系感染、2型糖尿病、肾功能不全、电解质紊乱、前列腺增大、青光眼、白内障、双眼失明。

治疗:

中医治疗:大承气汤灌肠为主,通腑泄浊。

西医治疗:对症治疗为主,白细胞升高→抗感染,血压下降→扩容,肾功能下降→保证血容量,肺部情况→小流量持续性吸氧、监测血气、谨防ARDS的发生,低蛋白血症→补充蛋白。那么目前治疗主要以扩容、抗感染、调节电解质平衡、营养支持为主。

如果情况允许,可考虑行ERCP。

魏玮主任医师总结分析:该患者病情复杂、临床诊断有困难,一方面是既往病历资料以及刻下症状的收集存在困难,即医患间的交流存在障碍,另一方面是临床症状与检查回报存在矛盾,如血象高但未见发热,胃镜检查结果、便潜血阳性与呕吐咖啡渣样物。在入院后诊断尚未清晰的情况下,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、抑酸、补液、纠正低蛋白血症、纠正血小板减少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为主,中医治疗则重点强调大承气汤灌肠治疗。经治疗,患者神志逐渐转清,血象逐渐下降,肾功能逐渐改善,电解质得到纠正。之后患者病情突现转折,血象再次升高,血淀粉酶升高,查胰腺CT示胰腺炎、胆总管结石、腹水,胰腺炎诊断明确,经生长抑素、抑酸、补液等治疗,病情基本稳定,说明西医对症治疗结合中医特色治疗取得临床疗效。此外,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强调实行早期(发病后24-72h)ERCP检查及治疗,治疗性ERCP可清除胆道结石、恢复胆流、减少胆汁胰管反流,从而使重症胆源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改善并减少复发,但其存在出血、穿孔与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的风险。该患者病情危重,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,已错失ERCP治疗的最佳时期,目前暂不考虑行ERCP治疗。总结,在中医治疗该种危急重症时,强调通法的应用,正是“六腑以通为用”,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及时并予大承气汤灌肠,在通腑降浊之后,大量细菌、*素被机械排除,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、预防胰性脑病及肝性脑病等作用,有效改善临床预后。

诊治体会:

临床诊断重在临床逻辑思维的培养,通过所掌握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先判断,反过来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逐一验证。

研究指出急性胰腺炎血清钙水平的降低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,低血钙程度与该病严重程度呈正比,因此不能忽略血清钙水平对预后评价的意义。目前对于急性胰腺炎低血钙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存在皂化理论、低蛋白血症、钙内环境稳定调节以及游离脂肪酸增加等学说,是体现急性胰腺炎病理生理复杂性又一例证。

扬中医治疗之特色

既往予患者抗感染、扩容、补液、纠正电解质紊乱、补充能量等对症支持治疗思路正确,在此基础之上,发扬中医临证治疗之特色,予患者大承气汤(川*10g、芒硝10g、枳实30g后下、厚朴30g后下)灌肠以涤荡邪浊、行气通腑,预防胰性脑病、肝性脑病的发生。

研究表明胃肠道是危重病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参与者,胃肠蠕动的减弱或消失,肠内细菌、*素的排泄障碍,胃肠黏膜糜烂、水肿,屏障功能破坏,肠腔内细菌、内*素发生移位、进入系统循环,系统炎症反应加剧,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。

通里攻下法是中医学八大治则之一,大承气汤则是通里攻下法中寒下法的代表方剂,方中大*苦寒通降、泻热通便、荡涤胃肠为君药,芒硝咸寒润降、泻热通便、软坚润燥为臣药,枳实、厚朴行气宽肠、破气除满共为佐药,并在煎煮法中强调枳实、厚朴后下以增该方行气宽肠、推荡积滞之功,而避该方峻下热结之猛,恐力过而攻伐正气。此外,经现代实验研究表明,大承气汤具有增强胃肠道平滑肌蠕动、增强肠容积功能,以及增加肠袢血流量、降低血管通透性、减轻组织水肿、抑菌抗感染等作用。

因此,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,并予大承气汤灌肠治疗,在通腑泻热之后,大量细菌、*素被机械排除,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、预防胰性脑病及肝性脑病等作用,不失为临床治疗的一线选择。

然而遗憾的是,在住院治疗12天后,患者家属表示放弃治疗,签署知情同意离院后的第3天,患者离世。但仍然遗留许多尚待解答的疑问,值得我们去思考……

编辑、整理:史海霞郭宇*李真真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