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总管结石症状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1995年张爱玲凄凉离世,死后一周才被发 [复制链接]

1#
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a_4663696.html

因为想写几篇美人系列的文章,找出了张爱玲的资料,本来以为她不过是一个嫁错了人,有点才华的女作家,却没想到,读她的传记时落泪了。

我深深感慨,要多少才华,才能成为张爱玲;要多么悲惨,才能成为张爱玲。

她虽然有争议,但也是一个可怜人,一个可悯、可敬的孤独的人。

世人多看到她的才华,或看到她的污点,看不到她背后触动人心的地方,那就是她对人生理想的坚持。

这种坚持挣脱了旧时代的牢笼,抵抗了战火,战胜了世事无常。

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她那样,所以世上才只有一个张爱玲。

一,显赫家世的牢笼

张爱玲出生在年,本来家世显赫,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,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,但是她本人的际遇还不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。

童年时家里也是有钱的,有佣人照顾她,可父亲张志沂是一个败家子,抽大烟、逛青楼、嗜*。

而母亲*逸梵是个新时代女性。

父亲和母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中间隔着一个门槛的两个世界,属于父亲这边的是腐朽、陈旧,属于母亲那边的是新思想、新潮流。

小小的她站在中间,想靠近父亲,但父亲给她的除了大烟燃烧时的云雾笼罩,还有旧家族贵女的枷锁。她想靠近母亲,可是母亲在她4岁时就远渡重洋去国外生活了。

张爱玲就这样,一边生活在腐朽里,一边遥望着新世界。弟弟和她一样,但是弟弟被旧时代绑住了手脚,而张爱玲却在牢笼里开出了花。

她3岁会背唐诗,7岁写出两篇小说,9岁在考虑将来当画家还是音乐家……

天才张爱玲的称号就是这样得来的,很多人叫她神童。

父亲原本也是骄傲的,直到有一天下午,他亲手扼杀了这份属于他的骄傲。

那时张爱玲17岁,因为去姑姑家住了一晚,没告知继母,回来后被继母打了一巴掌。

倘若是正常爱女儿的父亲看到女儿挨打应该心疼,但是这位父亲没有。

张志沂当时在抽大烟,老婆跑上楼告状,说女儿反了,要打她,张志沂不耐烦地下楼,结果在楼梯口看见张爱玲一脸的倔强,大大的眼睛里是无声的抗争。

如果说那个时代新旧交替,旧时代还在垂死挣扎,张志沂就是挣扎得最猛的那一个,他痛恨新时代,因为那不是他的时代。

现在看见女儿这样的神情,明明是新时代的样子,他抡起胳膊左右开弓地暴打张爱玲。

也许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阻断新时代的变革,却斩断了本就不够深厚的父女情。

在那一刻,张爱玲相信父亲想杀了她,后来她写这段经历的时候说,如果不是她偏了一下头,这个世上早已经没有张爱玲了。

那一个被暴打的下午,像一条铁丝线,将张爱玲的人生割裂了,断口处流出血来,染红了她的往后余生。

倔强的她大喊,我要报警!

父亲把她关进一个房间里,叫任何人不准放她出来。

一个人一生中哪怕被暴打一次,被囚禁一天也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,张爱玲被囚禁了半年。

她不肯服软,哪怕得了疟疾,快死了。

后来她在香港上学的时候,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,叫《天才梦》,文章里说,她除了天才梦之外,一无所有。

是真的一无所有。

但对天才梦,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她从未放弃。

被关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,从不爱运动的她,每天坚持做广播体操,锻炼身体,她不要死在这里,她要想尽一切办法逃跑。

那个时候,她的生母*逸梵也在上海,佣人跑去找*逸梵,说小姐想逃出来,*逸梵让佣人转告张爱玲:你要想清楚,一旦逃出来,你就不再是张家大小姐,你父亲的钱也不会给你。

4岁就抛下张爱玲的母亲,在十几年后依然冷静如斯。

张爱玲却恨透了这个腐朽的牢笼,她要朝母亲和姑姑的新世界奔跑。

在一个树影摇曳的晚上她逃出来了,去了母亲的住处。

然后她把这段被囚禁的经历用英文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社,编辑以《这是怎样一个女孩的人生》为标题把文章刊登出来。

张志沂会气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,但是张爱玲终生没有原谅父亲。

二,战火时代的选择

人总是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抱有幻想,等幻想破灭的时候又格外痛苦。

张爱玲后来在书里说,“母亲对我的伤害不亚于父亲。”

*逸梵像看不惯张志沂一样,对张爱玲遗存下来的旧式小姐做派也看不惯,比如张爱玲不会削苹果,不会补袜子,不爱笑。她甚至说,当初不如让张爱玲死了。

张爱玲有段时间,被逼着天天对镜练习微笑,在母亲嫌弃的话语和眼神里,她感到自己毫无价值。

*逸梵没有收入,靠着变卖嫁妆生活,张爱玲每次要钱的时候,总要被数落几句,所以张爱玲在学校里没什么生活费,尽量不花钱。

她努力学习,终于有一天,教授给了她块奖学金。

她开心地把钱交给母亲,说自己也能赚钱了。

结果当天晚上,张爱玲洗澡的时候,*逸梵闯进浴室,强行检查她的身体,怀疑她和教授有不正当关系。

张爱玲那时痛悟了一个道理,母亲不是她的依靠,其实没有人和她在同一个世界里,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。

几天后,张爱玲听到母亲打牌的时候说,那块早输光了。

张爱玲在学校里依然没有生活费。

好在她学习成绩优秀,考上了伦敦大学。

她想飞,飞到很远的地方。

可是正如张爱玲自己说过的那样:人生总是有着悲凉,更大的悲凉在等着你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,伦敦不能去了。

张爱玲只好去了香港大学。

香港,是张爱玲天才梦起飞的地方。那时她太穷了,看见《西风》征稿,稿费块,要求个字。

张爱玲写了篇《天才梦》,删删减减,最后改成个字投过去了。

不久后,《西风》杂志刊登了获奖名单,一共录取13名,《天才梦》获得第13名,后来这些文章集结出版,书名就是《天才梦》,张爱玲对此很不满意,她本以为自己得了一等奖。

其实,认真看一下就知道,一同获奖的其他人的文章都是四五千字,张爱玲当时是看错了,人家要求的是不超过0字。

即便是这样,文章里最后一句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上面长满了蚤子”也让张爱玲的才华在茫茫众生中显露头角。

她不仅文章写得好,学习也极好,在香港大学连续获得两次最高等级的奖学金,可以直升牛津大学深造,可是,生命中的悲凉又来了。

太平洋战争爆发了,她的校园成了废墟,宿舍也未能幸免。

还差半年就可以毕业的张爱玲就此终生都没有拿到大学文凭,尽管她后来几度想弥补都没有成功。

战争中,她见证了死亡,见证了恐惧笼罩下,人们的生活只有“食”和“色”。

张爱玲不愿意这样,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,逃难般回到上海。

经历的另一面是宝藏,张爱玲翻开她在战争中记录的册子,开始写小说,年发表《沉香屑·第一炉香》,此后又陆续发表《沉香屑·第二炉香》、《倾城之恋》等名篇佳作,两年时间里,张爱玲迅速红遍上海滩。

红到什么程度呢?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多是张爱玲。

她后来把自己的小说改成舞台剧本,在大剧院演出的时候,一个月连演80场,场场座无虚席。

解放后,还有人把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排名,排名第一位的是鲁迅的《呐喊》,排在第二位的是张爱玲的《传奇》,可以想象出张爱玲在当时是什么样的存在。

这样一个天才作家,却被一个男人毁了后半生。

遇到胡兰成的时候,张爱玲正当红。本来她不见读者,可是读了胡兰成的信她竟心有戚戚,也许是上天注定的,她主动见了胡兰成。

那个下午,她安静地听着胡兰成聊思想、聊文学,她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灵*知己。

当一个人长期处在黑暗里,她会更渴望抓住光明。

可惜胡兰成不是她的光,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错误选择让她吃尽了苦头。

其实,胡兰成让她感到幸福的时光一共才几个月,后来*局变化,胡兰成躲去了武汉,后又去温州避难。

张爱玲曾说,她遇见胡兰成,自己就低到尘埃里,她没有说错,胡兰成确实是高,只不过他高的是取悦女人的手段,在这方面,胡兰成的手腕连现在的海王都望尘莫及。

胡兰成在避难期间,东躲西藏还不缺女人,他把自己当落难的多情王爷,跟每一个女人都谈真爱,都可以结婚。

张爱玲手里的婚书还很新的时候,胡兰成已经又结了两次婚,还让一个女人怀孕了。

可能写了太多悲情故事的人对这种悲情也不意外吧,只是她还是会心痛,会流泪。

不到两年的婚姻像一场闹剧般结束了。

人,总是越渴望什么,越没有什么,张爱玲就是如此,她穷得只剩下才华和理想。

她拿起笔,继续创作。

可是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它不会允许犯过错误的人没有得到惩罚。抗战胜利以后,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短暂婚姻被人诟病,她的写作生涯跌至谷底。

三,世事无常的凄凉

张爱玲无奈之下去了美国,她希望用英文继续写作,继续她的天才梦,可惜她太天真了,她写的东西不合美国人的口味,也不适合美国的商业。

他们喜欢好莱坞电影式的英雄或者离奇故事,对张爱玲“看透人性的苍凉和悲悯”这一套不感冒。

但是张爱玲仍然坚持创作,她宁可申请救助也没有放弃写作。

陷入窘境的那段时间,她认识了赖雅,一个和她一样落魄的作家。

两个人境况相同,互相取暖,张爱玲第一次感觉被理解,被需要。

很快,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的赖雅结婚了,她从他那里得到久违的温暖,哪怕这温暖只有火星般短暂,她也愿意。

可惜,上天从未怜悯过她。

没多久赖雅就中风了。

一个人养活自己都成问题,还要照顾一个生病的老人,那时候她穷得连一双拖鞋都买不起。她又碾转于台湾、香港,写专栏、做编剧,直到她的书在台湾风靡、重印,她才有了不错的稿费收入。

但那时候赖雅去世了,她照顾了他11年,他走了,她又变成了孤单的一个人。

世界那么大,欢乐声那么多,没有一声属于她,唯有写作是她终身的伴侣。

可是,想好好写作也并不容易。

后来,她被蚤子困扰,得了严重的皮肤病,不得不到处搬家,有时候上午刚搬完,下午又搬,所有行李只有一个行李箱,辛辛苦苦翻译了多年的《海上花列传》,眼看就要出版了,稿子却丢了。

生命以痛吻她,她报以沉默地努力。

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,她笔耕不辍地写了《色·戒》,把曾经的小说《十八春》改成了《半生缘》,还出版了十几万字的《红楼梦魇》。

有时,命运也会回报她,年,她出版的《对照记》在台湾获得“文学特别成就奖”,她很高兴,可惜,这次是命运给她的最后一次慰藉。

同年的9月8日,她所住公寓的管理员发现张爱玲失踪了好几天,急忙报警。

当警察破门而入的时候,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震惊了。

只见一个很瘦很瘦的老太太穿着一件红色旗袍静静地躺在地毯上,她已经死了一个星期左右。

旁边的木箱上放着稿子,钢笔的笔帽还没有盖上,整个房间很小,像雪洞一般,墙上没有任何装饰,房间里没有家具,连床都没有……

她一定写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,然后孤独地躺下,等待着死神的到来。

我们不知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怎样熬过了痛苦和漫长的黑暗,有没有恐惧。

她悄悄地走了,没有麻烦任何人。

她早早就写好的遗书整齐地放在门口,翻译成中文只有51个字,却写尽了她的一生。

“一,一旦弃世,所有财产赠予宋淇夫妇;二,希望立即火化,不要殡殓仪式,如在内陆,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。”

宋淇夫妇是张爱玲在香港认识的朋友,曾帮助过张爱玲,把财产都赠予他们说明她一生孤苦,无亲无故,即使有亲人在她心里也不算亲人。

正常人会安排自己的身后事,有的人会选墓地,有的人会留一笔钱给自己办丧事,但是张爱玲不要殡殓仪式,不要棺材,不要墓地,连骨灰都不想留在人间。

她的意思很清楚,不要看我的尸体,也不要来祭拜我。

说明她已经受够了人世间的苦,对人间毫无留恋,也无期待。生前没有获得过温暖,死后也不需要。

短短几十个字恰恰是她凄苦一生的写照。

一个人要多么悲惨才能成为张爱玲,一个人要多么坚持才能成为张爱玲。

作家叶兆言说,张爱玲的一生,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,一声重重的叹息。

苍凉确实是张爱玲人生的底色,但绝不是全部。

在她孤单的身影里,在她倔强的坚持里,在她悲悯的笔下,我们明明看到了她对理想不息的追求和对自我的坚守。

她曾经说过: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,最好是做得特别,总之不要平庸。

她做到了,她的一生都很特别。

我们呢?是否能一辈子坚持理想,在顺境里生长,在逆境里开花,哪怕只留下一瞬的璀璨,也做一个特别的人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