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东方早报》身体周刊
季福,年出生,主任医师,教授。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,医院普外科工作;年获得博士学位,年晋升教授。年起担任普外科行*副主任。
最早引入腹腔镜
现在,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普外科的主流。然而,在二十多年前,腹腔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。面对这个操作复杂的工具,很多人并不能接受,而季福成了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。
年,法国人第一次用腔镜开展胆囊手术,标志着微创手术的诞生。年,腹腔镜微创手术进入中国,医院成为上海最早一医院。
季福说:“刚开始,人们对腹腔镜的接受度并不高,因为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,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手术,淋巴结清扫不方便不彻底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现在腹腔镜技术将淋巴结清扫得已经很干净了。”
年,季福赴日本深入学习腔镜技术,这个中国医生的水平让日本专家感到惊讶,他一个月的手术量就相当于日本专家半年的手术量。他回忆说:“在日本求学的时候,很多手术,跟着老师看一次,就在心里记住了。每一次上台手术,都会想到‘我是中国人’,一定要拿下。”凭借在手术上的天分和刻苦学习,季福很快掌握了普外科各种腹腔镜手术。
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,如今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普外科手术的主流。在大家一哄而上之时,季福却显得相当冷静。“理论上,任何常规手术都可以用腹腔镜来做,但是,在临床选择时要综合判断,根据诊疗规范来选择。然而我们在诊疗规范上做得并不好。”
季福说,在这一点上,日本的诊疗规范非常严格,刚开始时只有早期隆起和平坦型胃癌能够用腹腔镜手术,凹陷型的肿瘤是不能用腹腔镜来做的。高度怀疑胆囊癌也是不能用腔镜手术的,因为肿瘤细胞会随气体到处跑,易播散;胃癌肿瘤如果侵犯到胃的最外一层,也不能做,因为这样肿瘤细胞易播散,应用传统手术彻底根除肿瘤。
季福感叹道,“不能将手术适应范围盲目扩大,但是大家都在追求微创化,有时候对病人并没有好处,如果技术达不到,盲目追求微创,会造成很多并发症。一次在门诊看到一位在外院胆囊微创手术后的病人,还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,B超检查发现,胆囊只切掉了一半,还有一半遗留在体内,并有许多结石,病人只能再开一刀。”
另一方面,由于微创手术器械昂贵,住院费低廉,在国内微创手术降低治疗费用的好处也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。“在美国,微创手术的器械便宜,住院费昂贵,因此微创手术后住院时间短,降低治疗费用明显。而在国内,腹腔镜手术要使用进口器械,费用很贵,虽然住院时间短了,住院费低廉,但手术器械费用占大头,导致治疗费用增加。”
医院的腹腔镜手术成功率非常高,中转率1.6%(中转率,就是腹腔镜手术中转为开腹手术的概率),疗效不仅来自于高超的手术技术,也来自于术前精准的判断。季福说,“任何手术都要建立在对病情准确判断、对技术的充分评估基础上,作为医生来讲,要站在对病人负责的角度,不该开的刀不要开,不会开的刀不要开。即使是主任,也不是每一个刀都开过,面对这类病人时,还要找擅长的人来开。”
胆胰疾病复杂多变
普外科常见疾病,涉及肝、胆、胰、脾、胃、肠等整个消化道系统,季福擅长消化道肿瘤和胆道疑难杂症的诊治,近些年将目光聚焦在胆胰疾病上。
中国胆道和胰腺疾病患者达1亿多人,过去人们对此并不重视。常言道“肝胆相照”,事实上,胆不是肝的“旁观者”,它具有浓缩、储存胆汁和调节胆道压力的功能。胆囊炎、胆囊癌、胆管癌、胆结石、胰腺癌、急性胰腺炎等胆胰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。
“胆胰外科,有时候看起来不大的手术,但是变化万端,非常危险。胆道稍有损伤,处理不好,就会危及生命,或者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”季福说,“由于正常人的胆道解剖结构多变,胆道汇合千变万化,怪事最多。胆总管就像一棵树,胆囊就像挂在树上的一个葫芦,只有60%的人符合所谓正常胆道解剖。我就碰到过有人长两个胆囊的,一个在肝内,一个在肝外,还有根本没长胆囊的。所以,对于一位胆道外科医生来说,掌握正常胆道解剖是基础,熟悉各种胆道变异更为重要。”
医学是个经验科学,见得多了,季福对各种特殊情况都能泰然处之。他一个月最多开个胆囊微创手术,手术技术已经出神入化。手术全程需一个小时,从打洞进入到切除胆囊,只需要一刻钟到二十分钟。经常是,他打洞看到胆囊时,就通知护士准备下一台手术,等病人到来,不出一刻钟,前一个胆囊切除手术已经完成。
一次,一个南通的病人胆囊炎发作一周,不愿意在当地手术,一定要找季福做腹腔镜手术。按理说,超过72小时的胆囊炎腹腔镜手术风险非常高,但是面对慕名而来的病人,季福愿意冒险为其做手术。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努力,最终手术成功,病人术后第二天出院,满意而归。
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,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冒风险为病人开刀的。季福说:“面对这种病人,很多人可能直接就开腹手术了,但是开腹易增加感染,而腹腔镜的风险大,会导致胆道损伤等很多并发症。如果冒险能为病人带来很大的好处,那就值得一搏。但对病人的病情要充分了解,对自己的技术要正确评估。”
不过,医学充满了变数,没有百分之百,尤其是胆囊结构复杂,一点微小变化也会造成不可预估的结果。
季福回忆说,曾有一个年轻的胆囊结石患者,一位高年资的医生为其做了开腹的胆囊切除手术,手术第二天查房时病人状况还很好。然而医生走了不到一会儿,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。病人马上被送上手术台,重新打开腹腔,腹腔内有大量鲜血,医生用手压住出血就慢一点,一放开出血又漫上来。后来肝脏包膜全是血肿,可是,就是找不到出血的地方在哪里。无奈,医生用纱布包裹肝脏压迫止血,用了7块纱布,压了三个半小时,关腹结束手术。
整个手术用时12小时,输了49袋血。手术后,医生24小时守候病人,经历了绿脓杆菌败血症、霉菌败血症,最后,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护理,病人最终救了回来。
虽然不是自己的手术,但是这个案例始终萦绕在季福脑海,他常常在想,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在自己多次肝脏手术后,突然领悟到,那次手术应该是肝脏裸区的小静脉破裂出血。季福感叹,“医学的变化太多了,谁也不能保证%(成功),医生是人,不是神。”
“有时,去治愈;常常,去帮助;总是,去安慰。”面对医学的太多未知,也许这才是医生最大的诚意。
医者的谦逊
打开季福的个人网站,从患者留言中,可以感受到一个好医生的“从医之道”。
一名胃窦癌病患者留言说,“当我抱着忐忑的心情来看门诊时,季教授声声问候和句句关心,让我紧张的情绪立即放松。他看完患者的病理报告和胃镜检验结果后,从专业的角度给了肯定的意见:立刻住院,立即做手术。同时,他帮助我树立信心,‘只要积极配合,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的。癌症并不可怕,心态一定要积极乐观。’季福团队全体成员的鼓励和安慰,让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。手术非常成功,术后的第七天就可以出院了。我现在状态很好,感觉人生充满了希望。在医院十几天,季福教授团队全体成员及护士们、护工,无微不至的关怀,我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,感谢你们‘白衣天使’”。
一个患者家属留言说:“我父亲今年发现患贲门癌,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已经扩散了,后来在季福主任那里接受治疗。对季主任的第一印象就是认真细心……季主任会详细地了解病情,对症下药。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时间,我父亲的病情有明显的好转。季主任每天治疗那么多的病人,却依然保持对每一位病患都尽职尽责的作风,令我们很是感动。”
眼前的季福教授,正如患者形容的那样和蔼可亲,电梯间、护士台,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跟人打招呼。从医三十余年,他用踏实的作风、谦逊的态度,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
“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”,每次手术后,季福会把手术衣放到规定的地方,方便护工收拾。如果手术中护士出现差错,他也不会训斥,而是温和地提醒。医院里从上到下,人们用行动表达着对这个老资格医生的敬意,只要是他手术,麻醉师、护士们都会乐意同台手术,全力配合。
面对病人时,季福总是将心比心,从患者角度给出最佳的治疗决策。他说:“医学没有百分之百,在与患者沟通时,不能把话说得太满。曾有一个结肠癌肝转移的病人,来医院就医,需要做化疗、靶向治疗等新辅助治疗,我与患者家属沟通时,要交代给他,这一整套治疗方案要多少费用?成功率在30%~40%,万一没有疗效,要做好心理准备。如果没有治疗价值的,要明确跟患者讲清楚,几十万费用如果只延续一个月生命,也就没有治疗意义了。很多病人家庭都是因病致贫,所以医生在做决策时,应多为病人考虑一些,从治疗、经济上都要考虑。”
不过,对于那些有一丝希望的,就是冒再大风险,季福也不会放弃。让他印象深刻的是,一次切除重达38斤的脂肪肉瘤。这个患者到来之前在各地求医,由于肿瘤巨大而均被拒绝。季福看到他的片子后,觉得有把握拿下来,于是接下这个烫手山芋。手术开始,当手术刀拉开肚皮,巨大的瘤子占据了整个腹腔,将其他脏器挤在下面,复杂的血管包绕在肿瘤外面,让人倒吸一口冷气。季福小心翼翼地将肿瘤从肠系膜血管中一点点剥离,最终将这个巨大的怪物连根切除,挽救了患者生命。
在他做的手术中,年龄最大的是一个岁的结肠癌患者。当时如果不开刀,病人马上就会肠梗阻,到时候急诊手术更危险,还不如早点做切除手术。可是,给一个百岁老人做手术,也要面对各种并发症的风险,老人能不能挺过手术这一关也是个未知数。做决定之前,季福让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回来,让子女们对手术的必要性达成共识。最后,季福顺利完成了这台高风险手术,老人顺利康复出院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